新闻动态 / About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重磅文件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地产“风口”来了?


来源:中房网       发布时间:2019/11/2 15:33:10     点击率: 84

中房网讯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我国已经采取包括优化生育政策在内的各种措施来积极应对。

  据新华社消息,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部署五大具体工作任务

  《规划》除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外,还部署了5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任务:

  一是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通过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

  二是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确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

  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是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

  五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规划》提出,要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注重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加快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实施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行动计划等。

  深化户籍、土地制度改革,引导规范金融、地产企业进入养老市场

  同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就《规划》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负责人表示,伴随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总量短缺与结构矛盾并存。对此,《规划》提出要加大养老服务投入力度,多渠道、宽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

  具体而言,一是提升居家社区养老品质。建立完善支持居家社区养老的政策体系,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探索社区互助式养老,鼓励老年人根据喜好及相互约定,自愿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式养老。

  二是强化养老机构服务能力。《规划》对养老机构的发展进行了定位。一方面,要强化公办养老机构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能定位,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综合评估和轮候制度,公办养老机构优先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做出特殊贡献的老年人以及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残疾、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培训中心、疗养院及其他具有教育培训或疗养休养功能的各类机构经过一定程序整合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落实同等优惠政策。提高对护理型、连锁型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导规范金融、地产企业进入养老市场,鼓励养老机构探索各类跨界养老商业模式。推动养老机构将服务逐步延伸至居家社区。扶持引导养老机构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

  三是推进医养有机结合。深化医养结合,持续改善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对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根据医保基金水平,积极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家庭病床、安宁疗护等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另外,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规划》也通过提出一些举措来改善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要坚持向人才要红利,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一方面,要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另一方面,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深化户籍、社保、土地等制度改革,加大就业灵活性。此外,还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综合创新试点,在金融、土地、人才、科技及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万亿养老蛋糕待分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于养老市场的探索有了更多发挥空间,各路资本布局养老产业的蓝图已日渐显现。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企业已近5万家。自2013年始,我国养老企业数量高速增长。企业增速由2013年的21%提升到2016年的61.37%,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16、2017年两年的增速虽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在50%以上。目前,山东、北京、四川的养老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三甲。

  实际上,我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2000年至2018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49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

  巨量需求催生出庞大的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养老市场的规模呈现几何级增长。《中国养老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20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7万亿元,复合平均增长率为11.4%,2030年更将超过20万亿。

  涉足养老行业的企业的范围近年来也有所扩大。从最初的地产、保险等相关企业逐渐拓展到互联网、大健康等产业。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超过80家的房企入局养老领域,17家险企进入或拟进入养老产业。

  如今,地产、保险、医疗、康护、器械、互联网、大健康等产业链相关企业均已在养老产业有所布局。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养老产业的发展,政策托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养老服务对企业而言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利润率较低,因此市场供给的养老服务需要政策支持,才能实现扩大供给,满足广大普通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

  截至目前,普惠养老城企联动已试行半年有余,免税、补贴、减负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推动普惠养老进一步“平价增量”。

  业内认为,目前,养老服务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入局企业众多,但行业集中度低,且不具规模,尚未出现养老服务市场的龙头企业,商业模式也有待持续探索。此外,养老机构如何盈利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入局者。养老既是大民生,又是大产业。这个市场在向外释放巨量需求的同时,也考验着政府的施政智慧和企业的运营能力。如何打赢养老产业的“资金战”和“持久战”,将是未来全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来源:新华社、北京商报、时代周报、第一财经,中房网综合整理




版权所有 © 2015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蜀ICP备12024509号-1 技术支持:明腾-西部商务网
地址: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530号B座13楼 电话:028-60119811 邮编:scltjt@163.com